《這一代的鬱悶》,印象文字出版。圖片來源:印象文字。

坊間爭相為佔領運動斷症。有人認為社會豐饒,青年追求「後物質主義」。這忽略了運動訴求包括「很物質」的住屋權。有人認為問題源於階級矛盾,但解釋不來抗爭者多數是青年人。筆者認同鄒崇銘和韓江雪新作的見解:兩者皆是,問題來自階級矛盾,體現在世代矛盾。

九年前,兩位作者撰寫了《香港的鬱悶:新生代vs嬰兒潮世代》。本書是其續篇,無論在主題、內容、行文、及風格,也有舊作影子。

圖片來源:豆瓣

作者年屆四十有多,夾在嬰兒潮和八九十後中間。舊作批判嬰兒潮一代是社會學家所說的「組織人」,善於在大型科層組織生存和上位。他們也生得逢時,口中的獅子山下故事,說穿了是「符碌」得來:沒有冷戰,資金南來,造就不了工業起飛。

而且,他們乘著世界金融化浪潮,投放心力於短線炒賣投機,不少人從中得益,消弭階級矛盾。金融風暴打破了這神話和規律,但他們難以轉身,即使想出四大支柱,也不擅執行,很多時也流於「食老本」。

處於當時的三十世代,作者既不相信嬰兒潮世代自詡的自由競爭、開放、獅子山下精神,但難以動搖他們,因為他們掌控香港資源和權力,經濟逆境又限制了他們改變的空間。這解釋了「鬱悶」從何而來。

九年過去,作者在新作修正了對嬰兒潮的看法。他們認為嬰兒潮不只是「食老本」,骨子裡仍充滿反叛精神。當年他們開天闢地,建立戰後香港榮景。韓江雪跟著用梁振英和梁錦松為例,推動八萬五建屋目標和教育改革,並推測他們會繼續有大動作。八九十後是新一波的開創者和反叛者。

兩個世代在碰撞,不少人認為青年人爭取保衛港人身份、言論自由、普選等後物質價值。韓江雪提醒,「『後物質主義』必須建基於堅實的物質基礎」。其實,有留意佔領運動的人也知道,參與佔領的人,不乏在抱怨經濟制度出了問題。他們眼看地產霸權,官商勾結,才要求有普選,平衡政治權力。即使反對佔領運動的人,也不乏埋怨經濟失衡之聲。

這是階級矛盾,體現在世代矛盾。青年人感受不到經濟發展的成果,以及來自北京的壓力,難以掌握未來。作者眼中的青年人,敢於改變社會,憤怒中帶有希望。新書用上「這一代的鬱悶」一詞,似乎指向嬰兒潮和作者身處的,四十來歲的一群。

那種鬱悶,有兩個方面。作者嘗試解釋,其一,嬰兒潮不明白青年人躁動,認為上一代人已經給了青年人太多,不應再吵鬧。

其二,是作者感受到不少中生代不滿現況,希望過點脫序的生活,例如在佔領運動期間,實行日間上班晚間佔領。相信大家也記得西裝友抬起竹枝做路障的照片。然而,佔領過後,「整個社會彷彿又像甚麼也沒有發生過似的,如常運作」。

這個說法有點誇張。其實,作者在書本後半部份,列舉近年與青年人和社區居民,投入另類經濟實踐,包括推動公平貿易、本土研究、本土農業、民間規劃、停止住屋商品化、共享城市,等等。更重要的是,這種投入,早於佔領運動發生,延續至今。他跟一些八九十後社運青年如此投入,為的是用行動證明,要追求和實行後物質主義,必須有物質基礎,跟社區連結,克服政治矛盾以外的經濟制肘。

另外,嬰兒潮世代意外地有份製造躁動的青年。香港進入後工業化社會。就業職位越趨不穩定、零散。書中提及,縱使不斷宣傳職業教育,人生教練,建立「人生成功方程式」,美好願景似乎落空。

香港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。有人說笑,香港只有兩個階級,就是有樓階級和無樓階級。近日僥倖在股市升浪有斬穫的,預期也會「套股換樓」。工作收入再多,也給租金和供樓開支吃掉。還未計算北京加強控制香港。這無疑增強青年人的失落及不滿。

那邊廂,某些行業,例如藝術、設計和資訊科技,容許FREELANCE謀生。當中的青年人能夠彈性生活和工作,反而有利他們抗爭,以及參與另類生活實踐。

書本多番強調要改變經濟制度。在中港政治及經濟融合下,社會文化和產業漸漸單一,失去香港特色和自主性(這是書本副題「消失中的香港」的來源),早已存在的恐共排外思潮得以滋長。作者大膽建議,利用稅收和收費,紓緩世代/族群矛盾。除了社會討論多時的陸路離境稅,還有針對境外人士的特別教育、醫療和房產稅,以及保育稅等,收稅後再投放在相關範疇。作者深信,唯獨重建經濟制度,才能建立公平的社會,展現個人潛能。

明顯的,這是給(泛民主派)政黨、學術機構及大智庫的建言。作者固然諒解這些組織生存的難處,但諸如鄒崇銘有份參與的土地正義聯盟和本土研究社,在資源緊絀下,仍能生產一系列研究和政策倡議。(話雖如此,筆者認為政黨的政策研究不是這麼貧乏,每年它們也提出一系列施政建議,成功爭取與否就是後話。)

作者寄望政界學界採納研究成果,革新香港,化解世代矛盾,成為治港方略;同時寄望社會,與其在鬱悶,不如行動改革社會,只要力所能及便成。

新作不是一個嚴謹的學術作品。作者觀察的對象是世代,但同一世代的人也有不同特質,例如政治立場可以南轅北轍。也許作者和其社交圈子多是民主派,書本較能解釋相當數量的青年人為何起來抗爭。至於建制派青年和中生代如何想,則沒有著墨。縱然如此,新作仍有助讀者了解佔領運動以至背後的社會衝突。

本文首載於《號外Book Review》2015年5月號。

廣告